"金剛心總持論"
"金剛心總持論"
金剛論者, 佛與菩薩問答之語也.
篇中字字真修, 言言妙道,
與夫善惡因果,毫髮不爽普令法界有情,
見者聞者, 皆能祛迷剔障, 悟明自己本來金剛妙心.
其功德不可思議.
幸閱者慎勿以泛泛而輕褻(輕慢)之.
收錄於「藏經」中)
Special Thanks to Buddha, all Dharma teachers and Dharma mastersMay all merits accrued from this work adorned Buddha's pureland, repaying the kindness of Buddha, Parents, Teachers and all living beings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四句偈論:佛言:
「一切眾生, 皆有佛性, 本來不生, 本來不滅, 只因迷悟, 而致升沈。何以故!眾生常迷不覺, 所以永 劫墮落。諸佛常覺不迷, 所以永成佛道」。
「若有男女, 求佛道者, 進 道功程, 權分四級, 號四句偈: 一曰:空身。二曰:空心。三曰: 空性。四曰:空法」。
「云何空身:身是父母所生, 亦具父母息氣,九孔常流, 種種不淨, 四大假合, 終虛敗壞。有智男女, 知身是幻, 未死之前, 當死一般, 借此幻身, 學佛修行, 名悟身空一句偈也」 。
「復觀自心, 非生非滅, 最聖最靈, 遇境似有, 境滅還無, 令悟真心, 常覺不昧, 不隨妄想流轉, 但依真性主行, 名悟心空二句偈 也」。
「復觀自性, 寂然不動, 感而遂通, 變化無窮, 威靈莫測, 明明 了了, 自覺自知, 靈靈寂寂, 無為常為, 名悟性空三句偈也」。
「復觀如來, 所說經法, 皆是方便, 引導法門, 如水洗塵, 似病與藥, 今證心空, 法了, 病根藥除, 名悟法空四句偈也」。
「此四句意, 乃是超凡入聖, 進道之門路; 三世如來, 從此成佛 ,十方菩薩依此進所以者何? 」
「悟得初句意, 依意修行, 便證預 流須陀洹果」。
「 悟得二句意, 依意修行, 便證一來斯陀含果」。
「 悟得三句意, 依義修行, 便證不來阿那含果」。
「 悟得四句意, 依義修行, 便證無生阿羅漢果」。
「此四句偈, 大開諸佛道門, 受持讀頌, 為人演說 , 能令聞者, 悟佛知見, 成佛無疑。是故得福, 勝前七寶身命布施 , 所得福德, 百千億分, 不及其一」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六波羅密論第十四:
文殊菩薩問佛: 「云何行持,得六波羅密?」
佛言:
「若有眾生, 能捨酒肉不食, 能捨財物不貪, 能捨恩愛不戀,
能捨諸惡不作, 能捨人我不爭, 名得第一『布施波羅密』。
「復有眾生, 能持佛戒, 能習佛儀, 能降六賊, 能斷邪非, 名得第二『持戒波羅密』。
「復有眾生, 能受人虧, 能忍人罵, 非來正對,逆來順受, 都無怨恨 , 反加度脫,
名得第三『忍辱波羅密』。
「復有眾生, 能學如來十二部經, 受持讀頌, 書寫講說, 未通務通, 未證務證,
名得第四 『精進波羅密』。
「復有眾生, 能斷誅殺, 能止妄念, 能除昏散, 能息禪定, 定力如山, 魔擾不亂,
名得第五『禪定波羅密』。
「復有眾生, 能破無明, 能空諸相, 能通理法, 能決是非, 言言的當,字字無差,
名得第六『般若波羅密』。
「若人能具六波羅密者, 名出生死, 名到彼岸, 名超三界, 名登十地, 成佛之數也」。
無餘涅盤論第十:文殊菩薩問佛: 「云何是無餘涅盤? 」
佛言:「寂然不動心是也; 三世 諸佛, 共一路頭, 回到不動心中,
齊受無樂知樂, 更無有樂,過於此樂, 故名無餘涅盤。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證果論敵十一:
文殊菩薩問佛: 「以何工夫修證!能超凡夫, 入聖道果? 」
佛言:
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 信向佛道, 便捨恩愛, 截斷塵緣, 堅持齋戒, 精修十善, 清靜三業, 遠離六塵, 力投明師, 學問正法, 以師開示, 不雜用心流轉, 只依佛法修行, 有此功者, 得須陀洹果。」
「復有善人, 習佛威儀, 清靜戒律, 一 心坐靜,攝心不散, 身口意業, 皆悉調伏, 於世間心, 動少靜多, 有此功者, 得斯陀洹果。」
「復有眾生, 三業不萌, 六塵不生, 靜久功 深, 心性恆一, 於世間心,寂然不動, 得心自在, 有此功者, 得阿那含果。」
「復有眾生, 以自在心, 習成定力, 定性向前, 悟明自性, 本來空寂, 心境兩忘, 澄心不動, 有此功者, 得阿羅漢果。」
「此四果人, 功超六欲凡夫天上, 得入聖賢寂滅場中, 同佛出世, 助佛宣化 , 淨佛國土, 自度度人, 報佛恩德, 直至菩提, 永無顛倒, 故名四 果, 得道聖人。」
「復次文殊師利!是四果人, 有真信心, 依師教誨 , 不二用心, 威德精嚴, 威儀具足, 於世財色, 恩愛名利, 一斷永 斷, 一了永了, 從始至終, 守道如一, 雖則不能大通大達, 心性堅固, 清靜解脫, 與佛無異, 故得超凡入聖位也。」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有無四相論十二:
文殊菩薩問佛: 「 何等之人, 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? 」
世尊曰:
「凡夫之人, 認自四大色身是我, 貪生怕死, 名有我相。」
「心存憎愛, 意不均平, 名有人相。」
「念念常隨, 世心流轉, 不求解脫, 名有眾生相。」
「心識不忘, 業種常萌, 不悟無生, 真空實性, 常隨心境, 意識流動, 名有壽者相。」
「菩薩之人, 知身是幻, 悟世非常, 不惜身命何況資財, 但學大乘佛之教法, 名無我相。」
「等觀眾生, 皆如赤子, 不擇冤親, 平等濟度, 名無人相。」
「於世間心, 一了永了 , 更不相續, 名無眾生相。」
「明悟自己, 無生實性, 不隨心境, 意識流轉, 但依方便, 願力行持, 名無壽者相。」
「有此四相, 既名凡夫; 無此四相, 是名菩薩。 」